117、117 谋求出路(3 / 5)

点不敢相信了,“真的可以吗?”

“这有什么不成的。”涂安国笑了笑,他对阮文十分信得过,计算机拿去也是用在工厂里,给就给了。

如果是两个月前阮文想要看研究所的计算机,涂安国还真不能开这个后门。

赶巧了,他和上海那边刚达成协议,阮文的请求来的正是时候。

得到了涂安国这一句承诺阮文有些兴奋,“不过所里怎么在弄计算机了?”

413所是搞半导体的,最近也有意再弄一个工厂,把半导体量产应用到民营上去,收音机、电视机都需要半导体,而在国内这两个市场都很大。

把民用这部分搞好,研究所创收很大程度上就能自给自足,不必再看政策的脸色做研究了。

不过这件事操作起来复杂,阮文最近又忙着工厂那边的事情,没怎么和彭书燕碰面,还真不知道下文如何。

涂安国给她倒了杯茶,“你对计算机是有了解的,知道最近研究动向是什么吗?”

这还真问住了阮文,除了报纸上报道的内容,她对当前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程了解的并不是特别细致。

国内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可追溯到五十年代初,计算机科研小组的成立书写了其发展的序章,而奉行着“先集中、后分散”、“先仿制、后创新”的方针,国内计算机起步很快。

当然这也与当时大环境下全世界计算机发展都不太快有关。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现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应该算是第三代计算机,我记得前几年中科院就研制成功了013机,现在咱们最新的计算机应该是hds9机?”

国家层面的计算机研究自然以大型机为主,涉及到具体应用的话那就是微型机,但这个微型是相对的,反正阮文是抱不动。

“你说的没错,国内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个定位是研究超级计算机和服务器,即便研究出来也是在军事方面运用。所以我们就想着把研究方向落在民用上面,搞微型计算机。”

目前国内的确有微型计算机,但都分布在中央和地方的单位。

僧多粥少,别说是工厂没有,就连大部分研究所都一机难求。

413所还算运气好的,涂安国和四机部那边的人熟,先弄来了一台用着。

有些东西用了才知道有多好。

涂安国过去醉心研究,不太关注外面的事情。可去年那一遭让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寻求出路。

微型计算机的研发量产,就是涂安国想到的另一个路子。

如果这次的研究能成功投产,那413所的退路就又多了一条。

之前的危机让涂安国意识到,环境在变政策在变,想要维持初心实在是太难了。

科研人员不能超然物外,他们也要谈钱还要会挣钱。

不然哪天被政策所抛弃,两眼一摸瞎还怎么过日子?

涂安国最近四处跑着开会,其实就是去促进这件事。

阮文没想到,413所竟然这么快就要转型,她忽的想起了什么,“是因为去年的东京之行?”

涂安国并没有遮掩,“是啊,日本的半导体远销海外,每年能够创汇无数。咱们也在发展,可还得靠国家补贴,这样子不行啊,总得想办法挣钱才行。老话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涂安国是怕了,所以想方设法找出路。

人到中年没了当初的意气风发,但是提到研究所的未来时,413所的所长眼睛闪亮犹如灿烂星光。

阮文又是跟涂安国聊了好一会儿,这才离开了研究所。

对半导体阮文并不是那么熟悉,可这东西多重要,阮文还是知道的。

如今研究所正在朝着她曾经设想的方向发展,这对阮文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