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霄猜对了,皇帝是不喜欢恃功而骄的将门集团,觉得他们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但他作为一位锐意进取的开国君主,他同样不能接受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哪怕只有一个河北道也不行。
所以皇帝即想借用文官集团平衡将门,又倚重将门为他守卫国土,只靠这帮文官,能挡得住金帐汗国的铁蹄南下么?
所以在外敌当前的节骨眼上,皇帝不会支持文官削弱将门,那是在削弱大明的战斗力。而文官集团显然没有看明白这一点,还在和将门斗,或者说他们看得明白,但屁股坐歪了。
泰宁伯李通依然在诵念着陈霄的文章……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一声声掷地有声的雄辩充斥着满朝文武的耳朵,他们不由的瞪大了眼睛,这陈霄,竟然有如此才华?
泰宁伯李通的脸已经绿了,纵然是武将,他也能看出这篇文章的质量,想到自己无事生非,弹劾朝廷官员,估计皇帝轻饶不了自己,故而一边念诵,一边看向指使自己出头的魏国公徐辉,指望大佬拉自己一把。
但魏国公哪有功夫看他……
郑国公常瑁忍不住再次看了魏国公一眼:老徐,情况和你预想的不一样啊
魏国公徐辉也面露凝重之色:不过如此,再让子弹飞一会……
文官集团这边,右相李善长听得是又高兴有担心,高兴的是以这篇文章的成色,从此再也没人敢质疑陈霄科举作弊了,能写出这样的雄文,点个探花都是埋没人才了,估计今天朝会后,这篇文章传出,今科的状元和榜眼都得捂着脸出门……
担心的是,这陈霄明显是个主战派,这不是涨将门的志气吗?
与将门集团上下一心,同气连枝的情况不同,遏制武将势力蔓延,是全体文官的意志不假,但到了具体的国策之上,不同的文官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这次金帐汗国发来的国书,就有很大一批年轻的官员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叫嚣着要打到漠北,封狼居胥,好好给鞑子个教训……
这帮年轻的文官既不通晓排兵布阵,也不管户部有多困顿,反正打就完了……
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刚,但我赞同刚到底……
这也是文官的特性决定的,读圣贤书的人,怎么能结党呢,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所以文官的大佬很多时候只能因势利导,没法对基层的文官如臂使指……
这一点,人家将门就不一样,两位大佬坐阵中军,军令如山,手下的人让干嘛干嘛,让咬谁咬谁,这大佬当得,简直舒适。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hd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