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这时出兵未必有利。”于是朝廷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出谋划策
主词条:淮南三叛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执掌朝政,王基上书劝戒说:“天下很大,政事很杂,您就不能不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如果志尚淳正,就不会滋生各种邪念;如果心地纯静,就不会感到众事嘈杂。深思熟虑,教令就不会繁杂;重用贤能、优良之士,远近都会臣服。因此,要使远方各族团结协同一心,全在于阁下如何行动;要使民众平定,也全在于您如何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都是正直之士,有端直的品质,没有流变的坏心,可以任用他们。”司马师采纳了他的意见。与州泰、邓艾、石苞分别主管州郡事务。
王基
正元元年(254年),高贵乡公曹髦登基,进封王基为常乐亭侯。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氏,朝廷任命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领许昌军队,正好与司马师的军队在许昌会合。司马师问王基:“您看毌丘俭等会怎么样呢?”王基说:“淮南叛乱,不是当地吏民作乱,而是受到毌丘俭的威胁,怕眼前被杀,所以随大流罢了。如果大兵压境,他们必然土崩瓦解。毌丘俭、文钦的尸首不久就会悬在军门。”司马师说:“说得好!”于是派王基打先锋。很多人认为,毌丘俭、文钦勇猛无敌,很难与他们争胜。朝廷下诏让王基停止进军。
王基认为:“毌丘俭等军队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但其仍不进军,说明已露出诈伪的马脚,民众之心有所疑。我们这时候不赶紧声张威势,满足百姓的愿望,反而停军不前,修筑高垒,无异于显示我们的怯懦,这决不合用兵的道理。如果他们抢劫民众,并把各州郡兵士家属也抓来,则我们更丧失民心。为毌丘俭所威胁的人,觉得自己罪责深重,不敢再逃出。这里是乌合之众聚集之地,士兵并无战斗力,却可能成为奸宄之辈得势的温床。如果东吴军队趁机出兵,那淮南大片国土就该被敌人占据了。此后,谯、沛、汝、豫等地就日益危险,这是最大的失策。应快速占据南顿,南顿有大粮仓,足够军队吃上四十天的。驻守南顿坚城,借助大粮仓供应,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这是平定叛贼的首要措施。”王基反复请战,朝廷才让他占据濦水。抵达后,王基又上书说:“兵贵神速,不能拖延。而今外有强敌,内有叛臣,如果再不当机立断,将来后果就难以预知了。很多人认为指挥军队应持重一些。持重当然应该,但是停军不进就错了。持重决不是指按兵不动呵!如果能进军,就不可战胜。而今占据城关,壁垒森严,那边积蓄的粮食给敌人,而我们却要远道运粮,这是大错的呵!”
司马师想等各路军队到齐后再发兵,还是不听王基的劝谏。王基又说:“将军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敌人得城,敌人得利。我得城,对我有利。这才叫争城,进军南顿城!”于是挥师占据南顿。毌丘俭等从项地发兵也想争夺南顿,走了十来里,听说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项地,当时兖州刺史邓艾屯兵乐嘉,毌丘俭派文钦率兵袭击邓艾。王基知道他们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项地,毌丘俭失败。淮南二叛平定后,王基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晋封安乐乡侯。他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户给叔父王翁的儿子王乔,并求赐王乔关内侯,用来报答王翁的养育之恩。朝廷特许。
甘露二年(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氏。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当时大军在项地,认为淮南军精良,让王基驻军修垒。王基反复上书请求讨伐。
这时,孙吴派大将朱异来援救诸葛诞,驻军安城。王基奉诏要他率军转移占据北山。王基对诸位将领说:“而今城垒已经很坚固了,兵马也都聚集在此,只须精修守备,等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