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卨是王烨的政务方面的助理。
主要工作就是在给王烨的奏疏,姑且这么叫吧,就是这些文书上批注上意见,还有做个分类。
万俟卨的权力说大不大的,说小,自然也不能说小,王烨很多文书,都是会参考他意见画押的。
当然他批注的和筛掉的文书之后,复核的人也不止一个,发出去还会存档,定期有人查看校对,在这种事情上,梁山已经不是当初的草台班子了。
当然,万俟卨还有乐和,都是有一整个团队的人。
不然梁山如今那么多事,怎么能忙的过来。
而政务也是占用王烨时间最多的部分,原本这部分是宗泽处理的,宗泽生病之后,王烨便接过了这部分工作。
这一处理,基本都是要到晚上。
为什么政务和军务相比那么费时?
举个例子,比如这种:
“下官户部侍郎梅执礼启:
私闻我军大胜于河北,甚是欣喜,为梁山贺,为齐王贺。
诸军犒赏,自有成例,户部自当勉力支持,不敢有违。
然则今岁以来,梁山诸多赏赐,均为去岁未有之惊喜,支用多矣···”
总结来说,就是梁山打仗赏赐超预算了,问王烨钱从哪出?
一句话说清楚的事,那不能只说一句。
就这开头结尾,再加上简单的寒暄,已经是王烨多次强调之后的结果了。
各处州一级衙门,有知州和通判有权力来文书,再加上更高一级的安抚使或者宣抚使,他们的文书更多,而且是强制要求,旬日一报是至少的~
继续阅读!
月度、季度,都要有报告上来~
没办法,都是封疆大吏,事情很多,总是要汇报一下的。
至于六部官吏,文书就更多了,一事一议,再加上还有锦衣卫的监察报告,王烨真的很忙。
而且许多还都是头疼的事情,比如这预算花超了的事,钱从哪来?
梁山不是没钱。
而是这文武从来都是会有冲突的,打仗花钱,赏赐花钱,各处百姓安置,各州大工程也花钱啊。
辽东的建设开发,辽西走廊的道路,燕山山脉的道路还有长城,都特么大工程,都是要花大钱的。
算上河北,也不过两千万百姓多点,哪里能扛得住这么造了?
这要不是日本有矿,南洋能收保护费,压根就撑不住一点。
当初梁山草创的时候,王家的两百多万贯,就让梁山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而如今的两百万贯~
大概只够全军两个月的军饷~
管理的地方越大,百姓越多,税收就越多,就越正规,军队不能通过抢劫来弥补自身发展所需,那就只能从税收中补足。
然后~
国家和家庭其实也差不多,都是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
文官负责的税收部分越来越多,自然的就想把钱花在自己手里,没事建设个水渠,修个路,再不行,多建几个厂,也能造福百姓,不比给军队打仗强?
有王烨在那压着,这些心思都不会通过文书送上来,最多心中牢骚一下,大方向还是王烨说了算的。
只是~
情绪总是在的,王烨也不能一直强压。
所以,经济压力,应该是梁山开疆拓土的最大阻碍。
王烨不想让快速的扩张,打乱梁山好容易形容的传统和底蕴。
当然,梁山也没有一口吃下整个大宋的本事,事实上,吃下河北也就是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就已经是很勉强了。
这事王烨知道,许贯忠知道,宗泽知道,刘锜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