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好在现如今不缺钱,因为只税收这一块儿就足够支撑全县的运作。
税收银钱这一块儿季九宁未立县丞一职,一直是让魏宁威在亲自管理,秦大勇对此也乐得开心。
魏宁威定下的条例,商铺的房租和商税,从三月开始上交,房租三月一交,商税每月一交。
走商队也要上交商税,按照他们的购货单和交易金额算,收总数的百分之三。
五月初,季九宁拿到魏宁威的收税单子时,也吃了一惊。
光铺子的商税就有两万两之多,而走商队的税收有三万六百多两!商铺的租金则有八千多两。
至于农家屋子民用出租,这一类暂时不收税,全归农家自己。
有了这笔钱,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但她看到秦大勇拿给她的另一份单子后,开始陷入沉思。
这份单子,是近半月入城和出城的人数!
入城有五千三百六十七人,出城人数有六百八十九人!
如今全县城最火爆的生意就是酒楼和客栈,一房难求!就连百姓的农家小院都被住满了。
秦大勇很是苦恼:“如何是好?咱们实在没地方给他们住了呀!”
魏宁威也在一旁琢磨,这时韩福生提醒道:“主子,咱们如今既是县城,那管辖范围之内有几个镇,几个村子,应该也是合理的!”
此话一出,季九宁双眸顿时一亮,当即起身道:“韩叔此言甚妙!哈哈哈,大勇叔,你带着陈武和张家年还有舅舅一起,去周边划地盘!要离咱们的县城近!速去速去!”
正愁没法子扩大地盘呢,瞌睡便来了枕头,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
她坐在书房里,拿出书籍来认真的查看,在书房琢磨着如今的班底,以及可用之人,包括县城如何规划,设立,建设发展等问题。
根据她手中这本《县志记》里的记载:县衙里除了县官还有县丞、典史等大小官吏,也和朝廷一样分吏、户、礼、兵、刑、工6房,就连衙役也分皂、壮、快三班。
衙采取的是“前堂后寝”格局:前半部分是办公场所,有正堂、六房、幕厅、钱粮库、依仗厅、吏房、皂隶房、仪门、宾馆、土地祠、狱神庙、监狱、钟楼等。
后半部分则是县里主要几个官员的私人住宅,正中为知县宅,东西分别为主簿、典史宅,另外还有县丞宅则根据县丞是否设置随时变化。这几人的住宅也是有严格的形制规定的,正房几间、偏房几间等等。
知县是一县最高长官,一般品秩为正七品,主管全面工作。县丞为佐贰官,为正八品,主管钱粮、税收。主簿为佐贰官,正九品,主管户籍、文书等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典史则为佐杂官,未入流,没有品秩,掌管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事宜。
季九宁看的很认真,她琢磨了半晌,又拿出魏宁威先前给她的人员名单,看了又看!
然后自己初步拟定了一份任命名单:
秦大勇为知县,薛敬宗为师爷,陈武为县尉,郭明秋为典史。
县丞则是魏宁威,主簿乃张家年,李春为总兵教头。
商贾子弟出身的王玉棠为商管司,翁阳为工部司,书院院长何明义为礼部司。
接着选出新镇的管理层人员:镇长翁源,镇守吴田,镇吏司一职,兼并了县城和主薄的职责,季九宁选了,冯承德,此人是和薛敬宗同一批招揽来的人才,在张家年没有上任主薄一职前,都是他在县衙里,帮着秦大勇忙乎。
甚至有时候协助魏宁威,整理收税事务,三个多月,从未出错,听秦大勇和魏宁威对此人的评价,并不比薛敬宗低。
这一次正好是个机会,就让此人来练练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