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姨把四妹编写的简单读书笔记阅读后,有些诧异:”四妹这可以吗。是不是有些夸张,有些不像读书笔记,“母亲笑着挑起眉:“这样好记,说着也会有趣,以你的性格可以这样说”
三姨有些犹豫不过她知道四妹主意,考虑下终于下定决心去还书。她精心打扮了一番,满心欢喜地去了团部。可没想到,孟团长正好接到紧急任务要外出,两人没见着面。
三姨心里失落极了,像霜打的茄子一般,蔫蔫地想:哼,难道孟团长是故意躲着我?他是不是对我没那意思?
而孟团长回来后,发现三姨来过又走了,还以为三姨对他有了什么误会,心里如同揣了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过了几天,三姨在村里树林小道碰到孟团长,本想扭头就走,孟团长却叫住了她。
“怎么,生我气啦?”孟团长一脸无奈,剑眉微微皱起,深邃的眼眸中透着一丝急切,“你就像那钻进牛角尖的小牛犊,咋就不听我解释呢?”
三姨赌气道:“谁生你气了,你是大团长,我可不敢。”
孟团长着急地解释:“那天真不是故意的,有紧急任务。我这就像那上了战场的战士,军令如山,不得不走啊。”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诚恳。
三姨这才知道是一场误会,两人相视一笑,就在小路边聊了起来。
就在这时勤务员跑过通知:“首长指示:三团要在明天参加整体拉练,孟团长必须带队。”这一变动让刚刚缓和的关系又陷入了未知的迷茫,三姨的心瞬间又悬了起来。
孟团长其实心里对三姨早有了好感,只是碍于身份不好意思表露。他想着三姨来借书,是不是也对自己有意思呢?可又怕自己会错了意,心里纠结得很。
回想起和孟团长的这次深谈,三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她的心里满是感慨。根本不是王婆所说的那样。
原来孟团长的家在河南,家中是开工厂的,家境颇为殷实。他的妹妹也嫁入了做生意的人家,日子过得安稳。孟团长自己更是了不起,在学校期间就早早入了党,心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47 年毕业后,因部队的急切需要,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毅然投身革命,直接参加了东野 2 纵,成为了一名书记员。
后来上了战场上,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孟团长从一名战士成长到指挥员,他英勇无畏,指挥若定,每一个决策都果断坚决。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士们对他既尊敬又佩服。
生活中的他,却有着细腻的一面。他喜欢读书,常常在闲暇时手捧一本着作,沉浸其中。对待部下,他关爱有加,谁有了难处,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浮萍,漂泊不定。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威胁,更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解放后,人们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对未来都期待着,盼望有新好的光景。
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让三姨和孟团长的感情显得更加珍贵和难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希望。
我曾经对三姨夫的过往经历充满了好奇,我向来痴迷于各类故事,尤其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可三姨夫向来低调,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光荣往昔。每次面对我们好奇的眼神,他总是默默地为我们洗水果、做好吃的,对于自己曾经的战斗经历总是一笑而过,似乎那些出生入死的日子,在他眼中不过是平凡的过往。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得以了解到三姨夫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随军队的不凡历程和所经历的残酷战争。
三姨夫是东野 2 纵的。这个部队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攻克义县、锦州,在黑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