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产生恐惧或不信任,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也可能表现出逃避冲突或难以维持长期承诺。
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样重要。过度保护或控制的父母可能会培养出缺乏自主和独立能力的孩子,在亲密关系中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边界;而忽视或冷漠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过度寻求关注和确认。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可能间接地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经济困难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早期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从而影响其在亲密关系中的投入和表现。
2.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因素在成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亲密关系有着不同的定义和期望。例如,某些文化强调家族的利益和门当户对,在选择伴侣时更注重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看重个人的感情和相互吸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所在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在建立亲密关系时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模式。
社会的性别观念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可能限制了个体在关系中的行为和角色,例如认为男性应该是经济支柱和决策主导者,女性应该负责家务和照顾家庭。这种刻板的性别观念可能导致关系中的不平等和冲突。
社会舆论和媒体对亲密关系的描绘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浪漫爱情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所呈现的理想化的爱情形象,可能会让个体对现实中的亲密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可能会感到失望和困惑。
此外,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如女性地位的提高、婚姻观念的多元化等,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方式。
3. 社交圈子
个体所处的社交圈子在成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朋友和同事等社交网络可以提供结识潜在伴侣的机会。共同的朋友聚会、工作场所的合作等场合增加了与他人接触和交流的频率,从而提高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社交圈子中的价值观和态度也会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和选择。如果身边的朋友普遍重视长期稳定的关系,并对伴侣有着较高的道德和品质要求,个体可能也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选择伴侣时更加谨慎和注重关系的质量。
朋友和同事的意见和反馈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可能会对个体的伴侣选择提供建议和评价,或者在关系出现问题时给予支持和帮助。然而,过度依赖他人的意见也可能会干扰个体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社交圈子的规模和多样性也会对亲密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广泛而多元化的社交圈子能够让个体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拓宽选择范围;而狭窄或单一的社交圈子可能会限制个体结识合适伴侣的机会。
四、亲密关系对成年早期个体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
1. 减轻焦虑和抑郁
成年早期往往伴随着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如职业选择、经济独立、社会角色转变等。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能为个体提供情感避风港,使其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得到理解、支持与安慰。当个体能够与伴侣分享内心的担忧和困扰,获得积极的回应和鼓励,焦虑情绪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样,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爱与关怀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降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
2. 增强心理韧性
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可以共同应对,相互扶持,这种共同经历能使个体学会从困境中恢复并成长,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伴侣的信任、鼓励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经验,赋予个体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