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要成为一个契机……”
龙若回到御书房,揉了揉疲惫的眉心。祭祀大典只是第一步,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她唤来内侍,“传旨,明日早朝,议‘以文辅政,化民于无形’。”
第二日早朝,金銮殿上气氛却不像往日般严肃。龙若身着常服,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温和地注视着殿下群臣。
“朕以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此次祭祀,百姓感念先祖庇佑,更激发了心中对家国的热爱。朕欲借此东风,在全国推行教化,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龙若开门见山。
话音刚落,一向主张“以武立国”的兵部尚书便站了出来,抱拳道:“陛下,如今四海初定,百废待兴,更需注重军事力量,以防外敌入侵,过分强调文化建设,恐耗费国力,实属不妥啊!”
龙若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文臣队伍,礼部尚书会意,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兵部尚书之言差矣。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唯有以文化教化百姓,方能使百姓明礼义、知廉耻,自觉维护国家安定,此乃长治久安之策。”
“你这是纸上谈兵!”兵部尚书吹胡子瞪眼,“边关战火纷飞之时,你可曾想过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该如何自保?”
继续阅读!
“好了!”龙若轻咳一声,制止了这场即将升级的争论,“两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却也不乏偏颇。朕以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兵部尚书所言,乃强国之本;礼部尚书所言,为治国之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龙若顿了顿,目光扫视群臣,“朕意已决,将在全国兴办学堂,广招教师,不分贵贱,皆可入学。同时,组织文人编撰书籍,宣扬教化,教化之风,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龙若的话语掷地有声,殿内群臣虽各有心思,但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帝王的魄力和远见。最终,这场早朝在相对和谐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一项项关于文化建设的政策也相继被提上日程。
龙若揉了揉额角,挥手示意退朝,却在此时,一名内侍快步走上殿来,手中托着一封盖着异域印章的信笺,“陛下,加急密函……”
龙若挥退了内侍,独自一人回到御书房。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案上,映照着龙案上摆放整齐的奏折。祭祀大典的成功举办,让龙若心中燃起了一团希望的火焰。她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武力的强盛,更在于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精神的富足。
她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盛大的文化宣传活动,弘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她召来礼部尚书,详细询问了民间现存的各种文化形式,包括戏曲、音乐、绘画、诗歌等等。她仔细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将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借鉴先朝‘文华大典’的经验,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文化盛会,广邀天下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前来献艺,展现我朝文化之盛况。”礼部尚书提议道。
龙若点头赞许,“此言甚好,朕会在国库拨出一笔专款,用于此次文化盛会的筹备工作。你要督促各部门协同配合,务必将此事办得尽善尽美。”
“微臣遵旨!”礼部尚书领命而去。
龙若揉了揉疲惫的眉心,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巍峨的宫殿,心中思绪万千。她知道,复仇成功只是第一步,治理好这个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她最终的目标。
就在这时,那名送密函的内侍去而复返,他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盒子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一看便知来历不凡。
“陛下,这是方才那位信使送来的,他说……”内侍欲言又止,似乎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