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2 / 4)

拟修筑偃虹堤。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后,励精图治,仅用一年就将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决定重修岳阳楼。

庆历六年(1046 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

滕子京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 360 余字,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核心思想流传至今。从此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岳阳楼也因此真正闻名天下。

元至元年间(1264 年~1294 年),岳州路总管李应春重修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在元代也多次经历修缮和维护。

明清时期,岳阳楼更是多次因大火、战乱等原因被毁,但也不断地被重建和修复。例如,明洪武二年(1369 年),将军徐达巡视岳州,重修岳阳楼;清乾隆五年(1740 年),总督班第重建岳阳楼等。

民国初年,岳阳楼屡遭兵祸,受损严重。1920 年,岳阳知县鲁荡平主持重修岳阳楼;1933 年,湖南省政府拨款重新修葺;1934 年 2 月 17 日,岳阳楼重修竣工。

新华夏成立后,政府对岳阳楼进行了多次维修和保护。1950 年 4 月,岳阳县政府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1983 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遵循“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了古建筑历史风貌。

2007 年 7 月 3 日,郭沫若题写“岳阳楼”匾额重挂于岳阳楼顶楼东侧。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

岳阳楼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范仲淹在其不朽之作《岳阳楼记》成为了这座千古名楼不朽的灵魂与象征。

后世之人每当目睹岳阳楼的雄姿,都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如同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追求更高尚的品德和理想。正因如此,岳阳楼即使在破败之时,也总能得到人们的修复和保护。

它的每一次维护与修复,都像是在传递一根历史的接力棒,将这座楼以及楼中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夏先衍进入灵源之地后,就直奔岳阳楼而来,当他终于站在岳阳楼前时,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底蕴扑面而来。

抬眼望去,岳阳楼古朴而庄重,三层飞檐高高翘起,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朱红色的柱子与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夏先衍迈步走进楼内,古色古香的陈设立刻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他沿着狭窄的楼梯缓缓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

登上楼顶,凭栏远眺,洞庭湖波光粼粼,一望无际。远处的君山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气息和丝丝凉意,让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静下来。

夏先衍没有像之前一样走马观花似的调查完灵源就离开,他选择在岳阳楼中停留一段时间,用心去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

想象着千年前的文人墨客们也曾站在这里,或感慨国家命运,或抒发个人情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仿佛在耳边回响,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自然相融。

文化此刻有了现实的写照,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承载着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教材。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