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二 靖康之变(一零七)(2 / 3)

自己为锦衣卫指挥使,却让时迁欣喜异常。

时迁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半晌道:“王爷放心,我定然尽心竭力重整锦衣卫。另外,派人全力寻访王大人,如果王大人回来了,我在将指挥使之位交还于他。”

种师道一听,怒道:“糊涂!锦衣卫是什么,是本王的私军,最重要的是根基清楚,对孤忠诚。王定六失踪,要是战死也是个英雄。但是若落入金人之手,他知道多少事情,恐怕中原的所有锦衣卫都要重新部署。就算他没被金人抓住,这都快2个月了,音信皆无,他去哪里了。他就是回来也不可大用了。”

时迁一听顿觉后背发凉,当初王定六是一个多么受种师道信任之人!那是可以不经过禀报直接进入种师道书房的锦衣卫唯一之人。如今只是2个月不见,就经历沧海桑田的转变,看来无情便是帝王家,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时迁定了定神,道:“王爷放心,小人定然全力打探王定六的下落。”此刻他称王定六已经不加“大人”二字了。

种师道继续道:“如今襄州战事吃紧,你要亲自赶往襄州,帮众吴麟等人打探消息。还要调韩世忠水师前往襄州助战。襄州事关我军能否与江南顺利贸易,万万不可丢也。”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即种师道就写了两封文书,一封就是封吴麟为襄樊二州节度使,掌管二州军政大事。另一封就是封吴玠为襄樊二州兵马经略使,掌管军队。不过这节度使也好、襄樊二州兵马经略使也罢,都是种师道杜撰出来的官职。原来宋朝廷的体系中襄州是襄州、樊城是樊城,二地都有各自的地方官员和厢军长官。

不过种师道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就知道襄阳、樊城已经融为一体了,他觉得这两个地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将这两地统一交给吴氏弟兄经营。

种师道写完这两份文书后,随即盖上了新制作的宋徽宗的“政和”大印,道:“这个赵官人的圣旨虽然粗糙了一些,但是总能给吴氏兄弟一个名义,让他们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守卫住襄州。”

其实吴麟第一次打破镇江府劫了宋徽宗后,他的印信就已经落入到了锦衣卫之手,只不过后来宋徽宗被送到东京后,宋钦宗立刻下明诏昭告天下废除了宋徽宗的“丢失”的印玺了(见靖康之变(二十五))这次用新雕刻的印玺,撰写了两封“圣旨”也算是种师行了一次“天子”的权利而已。

时迁那到了那两张简陋的圣旨后不敢怠慢,立刻命人篆刻了襄樊节度使和襄樊经略使的大印后,带着印信圣旨够奔襄州,同时派人去江陵调韩世忠助战。

吴麟坐镇襄州指挥全局,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吴玠作战。吴玠则指挥襄州各路人马,连续击退了金军十多天的攻击,守卫城池的华夏军和其他军队也就觉得金军不过如此了。城中充满的胜利的气氛。

时迁潜入襄州后就觉得不对劲,襄州城内并无紧张的气氛。时迁觉得奇怪,他并没有立刻去见吴麟、吴玠兄弟,而是先来到的了锦衣卫的商栈打听消息。

时迁很快得知了眼前的战事情况,他想觉得金军肯定有什么阴谋,想去提醒一下吴麟。可是转念一想,吴麟乃是华夏军中第一武将,本来武将集团、锦衣卫集团、文官集团就有些不合。自己刚刚掌管锦衣卫,也不好对吴玠指指点点的。

如今王三在锦衣卫挂名,时迁将王三叫道了身边,道:“王三哥,我感觉城中气氛不对,我随不懂军事,但是也跟随着王爷远征四方,从来没有出现过大敌压境还喜气洋洋的事情。你可是董兵之人,这反常的现象可要上心些。”

王三一听,也觉得蹊跷,道:“经过大人这么已提醒,我也觉得蹊跷。金军骁勇天下皆知,可是在襄州城下却拉胯的很,被吴玠将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时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