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堆叠之间,具体讨论的问题,就是“周秦之变”与两千年帝制时代的“王朝循环”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秦砖》的主要任务是解答“周何以变为秦”,并借助出土简牍对秦制完全体的图景进行勾勒,但新的问题又随之凸显,那就是过去两千年间,基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总结的“秦制”诸特征,在秦朝远未成形。
直白地说,“周秦之变”的历史进程并未因“秦朝灭亡”结束,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西汉王朝建国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我们熟悉的两千年“王朝循环”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在这短短的八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历史的车轮造成如此巨大的偏转?
这正是《汉瓦》所着力解答的问题。
这个命题固然宏大,在写作的过程中,三解却一直努力地维持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平衡,尽量避免干瘪、无根的解释体系建构,而是将大问题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传播常识”,与文献、简牍的细节信息进行对照和再讨论。
具体而言,《汉瓦》以“周秦之变”作为背景性的母题,分解为两条贯穿性的问题线索:
其一,西汉王朝的建国洪业是否如“通说”所言,受到了“楚文化”的全程影响?
其二,刘邦集团的现实组成,是否存在一个“封爵—回报”互为表里的军功集团?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我们过往熟悉的认识框架中,刘邦家族虽为魏国移民,却生长于楚地,在生活方式上好楚歌、楚服、楚舞;在政治认同上偏向楚国,先投景驹、后属项梁、再归楚怀王;在制度安排上,则任楚官、授楚爵。故此,其核心集团是以楚地的地缘纽带构成,再向外分层吸纳列国的游士新血液。
李开元教授即据此逻辑,将刘邦集团分为“丰沛元从集团”、“砀泗楚人集团”、“秦人集团”和“多国合纵集团”,加入越早者,人数越少,集团身份越亲密、重要,由内而外,形成一个圈套圈的组织形态。
而上述诸集团的成员,也在灭秦、伐楚、平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功勋,得到军功爵位之赏,配套以对应的政治、经济特权,再以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以拱卫刘氏天下为目的的军功受益阶层,并以分庭抗礼之势,长期把持着西汉王朝初期的政权。
不得不说,以上的解释,逻辑严谨、论证精详,看似题无剩义,也在广泛传播之中几成定论,但是,如果我们深挖史料,就会发现,有不少史实细节,并不能平滑地融入这个解释体系之中,甚至格格不入。
《汉瓦》每一章的切入点,恰恰是这些“特殊”的史料记载。
比如第一章题名为《其实你一点也不了解刘邦》,这倒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史记》、《汉书》对刘邦家族构成、家庭关系、早年生活记载的缺失,让我们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的出身经历所知甚少。
所以,《汉瓦》的解谜,也从刘邦家族究竟自认楚人还是魏人开始。
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其中提到,刘邦称帝之后,在长安设置“女巫”祭祀诸神,这个“女巫”还以地域有所分别,按照祭祀的神祇的地位排列先后,分别是“梁巫”、“晋巫”、“秦巫”、“荆巫”,对此,古代注家解释说,这是按照刘氏先祖迁徙的路线所定的岗位,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梁巫”为何居于首位?
毕竟,论迁徙先后、仕宦显赫,均应以“晋巫”为尊(刘邦先祖为晋国大夫范武子);论分宗得氏,应以“秦巫”为先(刘邦先祖范武子流亡在秦,留下了一支后人改“刘氏”);论乡情亲厚,应以“荆巫”为重(刘邦祖父自魏国大梁迁楚,淮泗之间也称“荆地”),这个安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