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李典也对张辽所说的话表示赞同。
于是,张辽在当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开剥牛肉赏给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色刚亮,张辽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撕裂了东吴军队的防线。在他率军冲入东吴的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一边登锋陷阵,冲入东吴的营垒。此后,张辽率军继续猛攻,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东吴众将士也因惊慌失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于是,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用长戟来自卫。张辽见敌方主帅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拢东吴军队将张辽的部队重重包围。张辽率领左右将士突围,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然而,当时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依然有张辽军馀众几百人(张辽军馀众有几百人,该结论是由“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吴人夺气”、“众心乃安”等史料推定)。馀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由于馀众的人数很多,馀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又杀入了重围,去救援馀众几百人。孙权军队皆望风披靡,没有人再敢抵挡张辽了,也称“权众破走”。从早晨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战斗结束后,张辽回城修理守备,合肥的军心因为首战大胜而安定了下来,李典、乐进等合肥诸将们都对张辽表示心服口服。(注意事项1:首先, “杀数十人,斩二将”只是“冲垒入”之前的事迹,不包括“冲垒入”之后的时间段。其次,因为前文的“被甲持戟,先登陷陈”、后文的 “大呼自名”都是张辽的单人动作,所以,夹在中间的“杀数十人,斩二将”是张辽在“冲垒入”之前的单人斩杀数。)(注意事项2:东吴猛将陈武每逢作战皆是所向无前,却战死于此次战役。陈武的阵亡时间,有所争议。陈武的阵亡地点,一定远离津北。这是因为《甘宁传》的津北名单有“唯”字,无“等”字。详见下文的“排除津北组”、“后期津北组”、“后期津南组”。)
这次战斗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此前,张辽亲自提出“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作战方略,至此,完全实现目标。战果描述分别是:敌方的“吴人夺气”、己方的“众心乃安”。此外,《三国志》的“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魏书》的“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魏略》的“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都表明张辽800人的敢死队是在击退东吴军队之后(“权人马皆披靡”、“权众破走”),才返回合肥城中。反观,孙权军队则是被800人“大破之”,战至中午时,“权人马皆披靡”、“权众破走”。
张辽威震逍遥津塑像
在张辽800将士成功以少胜多之后,合肥城内因为军心稳定而守则必固。反观孙权的军队则“吴人夺气”,丧失了斗志。孙权虽然首战失败,但曹军主力被张鲁牵制在汉中而无暇东顾(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发生在八月,曹操征讨汉中从三月战至十一月),因此,孙权不愿错失良机,在收拢败兵之后,仍然凭借着明显的兵力优势,继续僵持在合肥十馀日(“权守合肥十馀日”当中的“守”字,没有进攻的含义,但有坚持、僵持、保持的含义),然而,孙权军队因为士气低落,不可能夺取合肥城了,于是退兵。张辽率领诸军乘势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几复获权”的“复”字,表示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