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含义)。同时,张辽又统筹了战局,准确预估了孙权的逃生路线,并分兵绕过东吴军队进行毁桥。而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又有谷利鞭马助势,才得以跃过断桥,死里逃生。张辽因为不知道孙权的相貌而错失了活捉孙权的机会。曹军士兵听说此事都表示叹息悔恨。曹操得知此战,对张辽的表现大加赞许,并拜张辽为征东将军。
当时,曹魏军队的主力远在汉中,而曹魏江淮一带的兵力则非常空虚,无法派遣援兵。正是所谓的:“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张辽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在《三国志》里仅用过两次,分别是在《张辽传》、《徐盛传》,可见分量之重。
张辽在此次战役中,前后共发起两次进攻,皆大胜东吴。虽然,孙权本人在这两次突袭中,分别以“走登高冢”、“蹴马趋津”的方式逃离危险,但是,东吴军队却遭受了重创。
此役震惊东吴,以致于在东吴一方的记载中,《三国志·吴书》述及此次战役的列传中,若不考虑裴注,仅仅考虑本传就已经多达8篇。在这些记录中,排除津北组有3篇本传、后期津北组有5篇本传。另外,后期津南组有1篇裴注《江表传》。这3组描述的各自特点如下:
排除津北组包括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所涉及的3篇本传共有0句撤军、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甘宁传》的名单有“唯”字、无“等”字,将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5人彻底排除在“津北”之外;
后期津北组包括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所涉及的5篇本传共有5句撤军、4句津北。该组的每一个将领都被2篇或2篇以上的传记,记录为战役后期在“津北”(他们无法挡住张辽,但且战且退,延缓了张辽的进攻速度);
后期津南组只有贺齐,所涉及的1篇裴注共有1句撤军、1句津北、1句津南。合肥之战的后期,贺齐退兵到津南。张辽已经分兵毁桥,断桥阻隔了津南、津北。因此,裴注《江表传》只有贺齐的接应而没有贺齐的参战。
以上3组中,时间的疑点在于“排除津北组”。所以,东吴一方的描述可能有以下2种的情况:
第1种可能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是战役前期的描述。那么说明:在战役前期(张辽800人冲锋),陈武在合肥城外被杀,宋谦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溃退,徐盛本人受伤并掉落长矛。贺齐拾到徐盛的长矛。潘璋杀逃兵遏制溃退。但最终还是“吴人夺气"。在战役后期(张辽追击东吴),早已“吴人夺气”的东吴主力纷纷“兵皆就路”。张辽直接攻向了津北,同时分兵去毁桥。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著鞭使得孙权乘马跳过断桥。后期并未参战的贺齐,到津南接应孙权。由于桥已被毁,张辽便在津北,与津南的贺齐隔河相望。凌统游到津南后在河边痛哭。逃跑未遂的东吴军队向张辽投降。
第2种可能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是战役后期的描述。那么说明:在战役后期(张辽追击东吴),陈武在合肥城外被杀,宋谦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溃退,徐盛本人受伤并掉落长矛。潘璋杀逃兵遏制溃退。后来,合肥城外的吴军还是败退了。在合肥城外的吴军败退后,张辽又攻向了津北,同时分兵去毁桥。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著鞭使得孙权乘马跳过断桥。贺齐从合肥城外退到津南接应孙权。由于桥已被毁,张辽便在津北,与津南的贺齐隔河相望。凌统游到津南后在河边痛哭。逃跑未遂的东吴军队向张辽投降。
虽然,孙权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并且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等许多将领一起出征。但是,在遭遇张辽的两次突袭之前,东吴将领们在战败之前并没有做出任何预先提示(例如,曹操不从荀攸的良言、袁绍不从张郃的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