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肖岳感觉匡威说这些时,是说给自己听的。
金诚道:“呵呵,经匡校长这一讲,我明白了,食堂也是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啊!很好!”众人就纷纷点头,然后金诚、王荣、于捷就分别去和学生们坐在了一起,肖岳也坐在了金诚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有两位女生和一个男生在用餐,和他们聊了几句,他们都说对食堂还是挺满意的。
看了学生公寓后,就到了明伦校区。这里是河南大学的老校区,校区内拥有享誉世界的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群,那是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式优秀近代建筑群。2006年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南大门外,匡威介绍道:“这座古朴典雅的南大门,双重飞檐,多种珍禽奇兽雄踞其上,使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刘季洪先生设计修建,它牌楼式的构造,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门上方‘河南大学’四个大字是选录自北宋着名书法家米芾的字作。”
进了大门,他示意众人回头,看着大门的后面则悬挂着学校的校训道:“‘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句话源于儒家经典中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校训时刻提醒着师生们将大学之道谨记在心,鼓励大家像校歌里说的那样,继往开来扬辉光。”
然后示意众人看着校院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继续道:“我国的近代建筑产生与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建筑史上却是承上启下、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重要阶段。有怎样的文化就有怎样的建筑,而建筑作为文化形式的载体,又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文化,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我国的近代建筑就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从学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始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东侧这边,有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的‘六号楼’和10座分布整齐的斋房,即‘东十斋’,西侧有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七号楼’和‘西二斋’,再往前,有‘改建河南贡院碑’、‘重修河南贡院碑’各一块,从整体上,通过空间的围合、韵律节奏的塑造,形成了一个理性与浪漫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四合式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布局结构的大型校园建筑群。这座建筑群是中国高校建筑雄伟、构造精美、中西合璧的代表,尤其是造型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巧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匡威十分投入的介绍着,眼中充满了骄傲,众人一边听着,一边向前走着,期间,肖岳轻轻的拉了一下匡威的胳膊,让他靠金诚近了一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近代建筑和文化一样,受当时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很大,传统清一色的固有形式被许多新鲜、陌生的建筑形式所打破,如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古典式等建筑风格,以及俄式、日式建筑相继在我国一些城市出现,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西方建筑、中西方融合式建筑有序并存的局面。”
“在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中,最能代表建筑艺术之韵的是6号楼,现在改名为博文楼。6号楼位于大礼堂东侧南部,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建成,设计者已无从考证。6号楼是学校最早的一座近代建筑,建筑精彩的部分在于正面的造型处理上,楼主体墙前侧加了一排宽阔而有秩序感的外廊,圆柱形木质栏杆与其他部分形成虚实的对比。三层外廊下方对应着六根欧式风格的修长柱子,柱子之间的门楣和二层窗楣上分别有半圆形和三角形装饰,与中国传统对称式结构建筑相结合,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和谐、韵律之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