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年,时值盛夏,时任共央北方区委负责人的李师大钊应邀到此,向全校师生作《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极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后来报告的内容被刊登在《雷火》上流传下来。”匡威像一边回忆一边说道,一边介绍着。
“这座楼一直都被称为飞机楼,其实本名叫尚学楼,也就是十号教学楼,为什么称它是飞机楼呢?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它的卫星鸟瞰图,从上面来看的话,这栋楼很像是一架飞机,这也就是飞机楼得名的原因。这栋楼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苏维联专家指导之下,由黄河省基建处负责设计建成的教学楼,也是建国之后苏式建筑的代表之作。”匡威介绍时,众人都仔细的品味着历史的厚重,不觉间,就来到了最北边的大礼堂。
“大礼堂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31年,由许心武设计,1934年12月28日落成,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老建筑,重叠式的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周边四角微微挑起,左右对称,礼堂入口处四组八根巨柱直通檐口,增强了大礼堂雄伟庄重的气势,大礼堂分上下两层,拥有可容纳3000多人的座位,而当时的河南大学却只是几百人的学校,可见学校的魄力与设计者的高瞻远瞩。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大礼堂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中原教育的历史沧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和北仓女中的同学联合在大礼堂演出了反抗侵略的话剧《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在这次演出的基础上,他们又联合了更多的话剧爱好者组成‘大众话剧社’,还组织了唱救亡歌曲的‘怒吼歌咏队’。不久,‘申城救亡演剧队’来到大梁,洪琛、冼星海、宋之的等率队在大礼堂多次公演,冼星海的‘申城救亡演剧队’和河南大学的‘大众剧社’、‘怒吼歌咏队’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救亡话剧和抗日歌曲,对大梁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黄河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举行。大礼堂自落成那天开始,便成了河南大学重要的活动场所,至今仍在使用。”
“和大礼堂相比,6号楼更突出了特别的意义,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结构等艺术语言,表达出不同的韵律与节奏,就可以体现与此。三层外廊下方对应着六根欧式风格的修长柱子,柱子之间的门楣和二层窗楣上分别有半圆形和三角形装饰,与中国传统对称式结构建筑相结合,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和谐、韵律之美。1929年12月,傅斯年在6号楼做学术演讲,他从邺阳殷墟的发掘,谈到河南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物,进而强调必须借以现代科技考古手段才能更好开发与保护,当时正值寒冬,屋外寒风刺骨,屋内却学术炙热,傅斯年先生一连讲几个小时没有一丝倦色,他的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在场听讲的人啊!”
“这里也是着名现代作家姚雪垠当年经常来的地方,1929年,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尽情地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知识的灌输与熏陶,他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孤坟》就是在这里诞生。”他说道,这时肖岳突然想到了一本校园叫《我的青春》的小说,原型就是河南大学在校的学生,通过对河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展现了中华近代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同时,精细的描述了一个大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担当的勇气,小说的作者叫三面是墙,肖岳确定了,那本小说就是匡威写的,“三面是墙”不就是“匡”字外面的“匚”吗!
中午,在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天放的办公室,金诚分别接见了市委书记陈平阳、市长康东进和常务副市长原野,几个人都是接到肖岳的电话一个一个来办公室的,但是看到肖岳在金诚的旁边坐着,还是露出了吃惊的神。金诚和原野就郑汴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