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考察之中(1)(3 / 6)

男人五十 魏一 3723 字 2个月前

区。

高国同过去点了一名年纪在20来岁的男导游,中等个头儿,体态稍胖,但看上去很精神,小伙子冲众人打了招呼,得体地微笑着开始了他的导游工作,他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龙门石窟由于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众人边参观、边听讲,但肖岳看到部分人并不拍照,稍一想就明白了,他们肯定不是第一次来这里游玩。

“所有的石窟中,以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为代表,其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着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那导游介绍道,然后让大家自由活动一下。

金诚就对旁边的高国同小声说了几句,他就快速的去与旁边摄像服务的工作人员沟通了一下,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摆好了位置,一起合了张影,这是考察以来,大家的第一张合影,何况是在景区之中,且背景是奉先寺的大佛,肖岳感觉金诚有点一反常态,但也知道此举意义非凡,只是还不明白。当肖岳察看其他领导的神色时,金诚身边的王柳堂微笑着对他点了点头,看来金诚此举的意义他是明白的,虽自己不明白,也只能暂时放下了。

期间,郭开兰详细的介绍了整个京洛市对旅游业发展的百年规划,将实现区域内景区的优化和突出文化元素,也将走出黄河省进行全国的布局和发展,看着她意气风发的样子,肖岳不由陷入了沉思,因为梅花实业的旅游项目也是要打开局面的,不由就有了主意。

到了西山和香山寺时,已经是傍晚了,对面奉先寺的灯光也快到点亮的时间了。

龙门东山顶的香山寺, 与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